春涌塞上,万物竞发。从毛乌素沙地的绿进沙退、草繁土固,到典农河畔的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再到西夏公园的湖光山色、画廊古风,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正在银川大地徐徐铺展。
银川的生态故事里,镌刻着拓荒者的栉风沐雨,涌动着创新者的智慧光芒,更浸润着每个市民的幸福向往。在第47个植树节到来之际,我们循着草木生长的脉络,触摸在黄土地上笔走龙蛇的一抹抹绿色。
迭代跃升 “绿色答卷”非一日写成
环境改善非一日之功,“绿色答卷”也非一日写成,银川市绿化养护中心主任范志正是这张答卷的见证者之一。
“1985年我刚刚参加工作,那时才17岁,我们的部门叫绿化二队,我们则被称为园林技工?!被匾涞背蹩缸潘苤狄拱嘟剿乃暝?,范志很是感慨,“最早的时候,根本想不到现在银川的城市绿化和园林技术会有这么大的提升。”
在范志的回忆中,上世纪80年代银川的绿化粗粝又淳朴,绿化职工一锹一锹种出零星的绿意,“三北”防护林在风沙中挺立。随后,行道绿植、宽幅林带、景观林带顺着城市的血管舒展筋骨。再后来,在“300米见绿,500米进园”的美好愿景下,诗意在绿意中蔓延,城市也逐渐披上了多彩的霓裳。
谈起银川的地标之一凤凰公园,范志说,这里2006年建园时以苗圃的形式建设,最初的名称是“中心绿地”。随着植物群落逐渐形成,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绿地逐渐被赋予文化属性,也拓展出许多功能。2021年9月,凤凰公园被确定为永久性城市生态绿地,逐渐成为银川市区重要的精品绿色空间,“凤凰秋叶”成为知名景观,公园也从早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发展到精品化管理模式。
绿廊、水廊、风廊……
花境、花田、花带、花海……
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口袋公园……
如今的银川,枝叶婆娑间有诗情,湖水荡漾间有画意。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2.23%、41.83%、17.56平方米,位居西北省会首府城市前列,亲水大街“莫奈花园”、北京路“多彩月季”等热门打卡地深受市民欢迎,“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满银川”的城市美景引人入胜。
山河为证,岁月留痕。在这片土地上,生态惠民的故事永远鲜活动人——每一片绿叶都承载着初心,每一朵鲜花都绽放着希望。
众木成林 社会力量浇灌幸福之树
天蓝水秀,推窗见绿就是一种幸福。这种认知,正转化为银川全民参与生态?;さ陌蹴缌α?。
近年来,不少市民通过认种认养、资金捐赠、苗木捐赠等形式参与公园和社区的绿地建设,很多志愿者成为“绿色管家”,参与绿地的日常巡查和养护。大大小小的“志愿林”“同心林”点缀在银川大地上,每一铲泥土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滴汗水都浇灌着绿色的希望。在银川市政府的鼓励激励下,多元主体参与的一场场生态运动为银川织密了“绿色针脚”。
企业通过承包、租赁土地建设公益林,可获得政府补贴。在兴庆区2024年补助名单中,宁夏漠域江南文化旅游公司的名字格外显眼,由于生态贡献突出,这家企业获得了63.69万元的奖励补助。
银川市还推动国有林场参与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同时大力支持酒庄通过生态修复优先获得土地使用权和公益林补贴。志辉源石酒庄就是典型之一,企业通过生态修复获得了宁夏首本葡萄酒产业用地不动产权证书,“生态修复+产业”模式也正式形成。西夏区鲜食葡萄基地依托企业投资,整合荒漠化土地,建设了防护林带,不仅助推企业发展,也改善了区域生态,提升了经济效益。
这些公益林不仅构筑起坚实的生态屏障,更是以每年143.3万吨的固碳量改写着城市的生态账本,不仅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注入强劲动能,更通过生物固碳的自然机制,在调节区域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建设“无废城市”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着有力支撑。
踏歌前行 沙退一寸绿进一城
在毛乌素沙地白芨滩防沙林场,这片曾经风沙弥漫的土地正发生着奇迹般的蜕变。治沙人用六十余载光阴,将“沙进人退”的历史彻底改写,创造了“绿进沙退”的生态奇观,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交了一份亮眼的“银川答卷”。
“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已转向生态系统的精细化维护?!痹诹殖〉氖匝樘锢?,坚守防沙一线20余年的治沙人王小林说,他见证了从传统治沙到科学防沙的迭代升级。早期“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虽然也将点点绿意逐渐铺展,但如今“外围灌木固沙、周边乔灌防护、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的立体生态模式显然更为先进。
这其中,“防沙三件套”的创新应用堪称点睛之笔:在沙地铺设麦草方格,如同给沙漠织就防护网;种植柠条、花棒等耐旱灌木形成生物屏障;外围栽植树木构建防风林带。通过“以草固沙、以灌护草、以乔阻风”的科学组合,三代白芨滩人坚持不懈,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
如今,白芨滩防沙林场利用6万余株桑树提供的充足原料,开发出了桑葚酒、桑葚干、桑叶茶等产品,曾经的“沙窝窝”已经变成了“金饽饽”。这里的人们用双手在沙海中耕作出绿色财富,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起初我们种桑树是为了防风固沙,因为桑树具有抗寒和抗旱的作用,是较好的造林树种。为了不浪费桑叶的资源,林场引进了制茶设备生产桑叶茶,既实现了经济价值,又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白芨滩防沙林场工作人员杨明说。
白芨滩的治沙经验不仅被写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更吸引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察团前来取经。2023年,宁夏白芨滩生态修复与灌木林碳中和研究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荒漠化治理进入碳汇计量新阶段。这个以灌木林为研究对象的野外站,将为全球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中国方案。站在贺兰山东麓远眺,白芨滩的治沙传奇仍在续写,这片土地的绿色蝶变,正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绿染山河 全域修复的系统答卷
贺兰山麓,岩羊群在矿坑修复后形成的草场悠然漫步;黄河湿地,鸟儿们在生态浮岛上翩跹起舞……这些动人画面,折射出银川生态治理从“见缝插绿”到“系统绣锦”的质变。
修复草原生态20.5万亩,完成营造林123.58万亩,防沙治沙88.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0.53%和46%,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位居西北省会首府城市前列……近十年来,银川市在生态建设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有目共睹。
由于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贺兰山曾在粗放的发展方式下经历了“不能承受之重”。随着生态修复行动的展开,一座座煤矿、非煤矿山、洗煤储煤厂被关停,一块块林地、草原、湿地被逐渐修复,贺兰山岩羊数量显著回升,贺兰山生态修复案例也被自然资源部列为全球十大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如今的贺兰山上,刺槐、酸枣树、蒙古扁桃亭亭如盖,野生植物、野生动物回归繁衍,万物共生。
绘就画卷 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
站在新的起点,银川的绿色版图仍在扩张,银川的生态蓝图愈发清晰:
探索碳汇交易机制,鼓励企业申报碳汇项目,提升林业附加值;
推广“生态修复+产业”模式,葡萄酒庄与公益林协同发展;
引入智慧园林技术,加强动态监测与节水管理;
发展耐旱树种和节水灌溉技术,降低养护成本;
大力培育林下经济基地,促进林果等特色产业发展,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速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创建,持续加强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
……
一系列举措、一项项计划,彰显着攻坚的决心,描绘着美好的未来。
银川市林草和园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锚定“一河一山一沙”?;ば薷?,坚定扛起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重大历史使命,让大美银川底色更浓、颜值更靓、品质更优,绘出越来越秀美的银川画卷。
银川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版权所有
京ICP备第030140号
copyright (c) 2020-2025 www.bjlifespring.com.cn 银川文明网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者建立镜像